“由南到北一條龍,不讓咸潮侵阜東;從此無有沖家禍,每聞潮聲思宋公。”這是一首至今仍在黃海之濱回蕩的民謠。歌謠里的“宋公”,正是當年任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的宋乃德,也是他帶領民眾,修筑了全長90華里的攔海大堤。

為什么要在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時期修筑這樣一道長海堤?它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9月23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wǎng)絡主題采訪采風活動走進宋公堤,重溫這段修筑海堤的紅色記憶,感悟共產(chǎn)黨人始終不變的為民情懷。
1939年8月,濱海沿海地區(qū)遭受罕見的海嘯襲擊,海水吞沒了40多個村莊,數(shù)十萬災民流離失所,萬余人死于非命。1940年10月,八路軍第5縱隊和新四軍在鹽阜地區(qū)勝利會師,成立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5縱隊供給部部長宋乃德?lián)问兹慰h長。上任伊始,宋縣長了解到民眾的三個愿望“發(fā)還民槍,以安民心;修筑海堤,以安民居;興辦鹽場,以抒民困。”宋縣長“三害相權選其重”,主張重修海堤。
“當時,修筑宋公堤有三大難點。第一決策難,第二保障難,第三施工難。”濱??h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徐振理向記者娓娓道來,比如,決策難是因為,首屆參議會上治淮治海爭辯8個小時,不能通過。第二天,宋乃德明確提出,治淮保的是生活,治海保的是人命,當先治海再治淮。他還承諾,修堤經(jīng)費不用民眾負擔,政府發(fā)行公債,鹽稅作抵,治淮作為附則。一席話打動參會議員,議案終獲通過。施工、保障同樣困難重重。頂酷暑、戰(zhàn)瘟疫、冒暴雨、斗海潮、克頑敵……無糧,新四軍調集12萬斤軍糧送上工地。軍民同仇敵愾,最終戰(zhàn)勝了無錢、無糧、無淡水等困難。1941年,經(jīng)過78天奮戰(zhàn),挖土近300萬立方米,讓海堤巍然屹立于黃海之濱。

巍巍宋公堤,是永不褪色的民心豐碑。宋公堤建成當年就成功抵御了秋季大潮汛,保護了數(shù)十萬畝良田和數(shù)十萬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為了銘記以宋乃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修筑海堤作出的卓越貢獻,當?shù)乩习傩招Х路豆痰拿?,將海堤稱為宋公堤,并在海堤上豎立了“宋公紀功碑”。
“修筑宋公堤,保住了家園,保住了國土,保住了海岸線,為今天濱海臨港工業(yè)的發(fā)展留下了足夠的土地空間。”徐振理說,“海岸線寸土不讓!如果沒有宋公堤,那么我們腳下的海岸線可能要后退幾十華里,宋公堤是共產(chǎn)黨人為民服務的典范之一,修筑宋公堤、與大海作斗爭的精神80多年來一直在濱海傳承?!?/p>
如今,宋公堤猶如一條巨龍蜿蜒橫臥在黃海岸邊,既是抵御咸潮的“鋼鐵屏障”,更是鐫刻著紅色記憶的“精神豐碑”。宋公堤既延展著百年歷史文脈,又維系著紅色文化傳承,現(xiàn)已成為獨特鮮明的文化標識。研究好、傳承好、利用好宋公堤任重道遠。
如果說巋然而立、堅如磐石的宋公堤是濱海這片土地從苦難歲月邁向發(fā)展新篇的“守護者”,那么今年64歲的徐振理就是這片土地上紅色記憶的“發(fā)現(xiàn)者”“挖掘者”。
1983年,徐振理“解甲歸田”,成為濱??h天場鎮(zhèn)民政辦的一名辦事員,參加革命烈士證書換發(fā)、補發(fā)及撫恤金發(fā)放等工作。他了解到在家鄉(xiāng)這方熱土上,還有許多英烈,至今人們不知道他們家在何方?還有一些親人幾十年不懈努力,苦苦尋找戰(zhàn)爭年代失去音訊的親人。42年間,他跋涉萬水千山多方奔走求證,發(fā)掘收藏多件烈士文物,只為摸清新四軍在家鄉(xiāng)的紅色脈絡,留住了許多珍貴史料和鮮為人知的故事。
“劉老莊連是新四軍3師7旅19團2營4連,那你們知道3連在哪嗎?”得知采風團的上一站是淮安新四軍劉老莊連紀念園,徐振理站在宋公堤北堤遺址的臨海點上“賣了個關子”,特地為大家講述一個從未公開講述過的史實——3連在這兒修筑宋公堤。
新時代呼喚新?lián)敚抡鞒绦枰伦鳛?。作為一名中共黨員,徐振理始終堅守為民初心,在文史典籍、在檔案館、在紀念館查閱史料,制作抗戰(zhàn)老兵口述史,留下珍貴記憶。跋山涉水尋英烈,一片丹心鑄軍魂。為新四軍英烈尋找家鄉(xiāng)、親人、部隊、戰(zhàn)友、救命恩人、犧牲地和墓地等等。9月初,他又在四川找到曾在濱??箲?zhàn)的陳修文烈士子孫后代,這些年來共幫助208位烈士尋親成功,協(xié)助269位烈士修墓立碑刻名……
晚上7時許,徐振理和大家匆匆告別,“宋公堤小海螺宣講隊正在彩排,本周到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宣講鹽阜英烈故事,我得過去看看!”正如他所說,牢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開創(chuàng)未來,他將青春奉獻給了這份事業(yè),花甲老兵的他,退休不退責,他還在為烈士尋親,還在帶烈士回家!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