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千年水韻,潤澤華夏。在這片因水而興、依水而盛的土地上,治水的智慧始終與為民的初心交相輝映。一代代奮斗者以水為筆、以民為本,將安瀾興水、生態(tài)惠民的時代華章,深深寫入祖國大地的壯闊圖景。作者以“一滴水”為喻,將晶瑩剔透的個體生命匯入長江奔涌的宏大敘事。這趟跨越千里的旅程中,折射出水利工作者用科技賦能江河、以青春丈量山河的動人故事——
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我就在唐古拉山海拔6543米的格拉丹冬雪尖了,他們說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把我從冰晶里叫醒了。順著沱沱河窄窄的河床,我借著地心引力玩起滑滑梯,一路尖叫,一路歌唱。
一路向下,我被長江擁入懷中。在通天河,年輕的水利工作者們時時來探望我。他們操作著無人機在江面上飛行,用我看不明白的高科技測量著流速和水位。他們盯著數(shù)據(jù)不斷跳動,實時傳輸?shù)健皵?shù)字孿生系統(tǒng)”的云端,時而舒展笑顏,時而緊皺眉頭。這些青年深知,這不是了無生機的數(shù)字,而是關乎著長江流域的生態(tài)平衡和下游百姓的生活的關鍵密碼。無人之時,他們常望著我而感嘆:“上游多蓄一滴水,下游就能少淹一畝田。”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原來我的命運,連著遠方的萬家燈火。
急轉而上,三峽大壩是我旅途最壯觀的驛站。升船機像巨大的銀色電梯,把我抬升113米。我看見閘室里工程師們戴著安全帽,用平板電腦精準調(diào)控庫容:防洪限位、發(fā)電負荷、航運水深,指尖輕點,七萬噸壓力瞬間調(diào)整妥當。我喜歡偷聽他們交談,他們說在這巨大鋼鐵城墻的建設中,曾有無數(shù)青年工程師日夜奮戰(zhàn)。楊寧攻克大壩溫控防裂等世界級難題,秦建春右手大拇指骨折卻仍堅守工地,他們的付出讓小小的我看到水利事業(yè)背后的青春擔當。
出了三峽,我被人從江里“撈”起,鉆進南水北調(diào)的中線管道。直徑七米的隧洞像一條地下長龍,馱著我穿越黃河,一路跑到京津冀。在丹江口的移民新村,我偶遇白發(fā)爺爺坐在門口剝花生,他說當年搬離故園,只為讓北方孩子喝上一口干凈水。我把他的故園之思揣進懷里,咸的,卻好像比山泉更甜。
再回長江,我已是一滴“見過世面”的水。很快到了入???,風開始帶上腥味,船笛像鯨歌飄揚在空中。上海崇明的青草沙水庫把我摟進懷里,52公里堤壩攔住咸潮,讓1300萬人喝上淡水。我看見5G無人船在水面巡邏,那年輕操作員在屏幕上輕輕一點,我的“體檢報告”就跳了出來:濁度、藻密度、氯離子,一秒上傳云端。我深感神奇,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的身體狀況,竟被他窺探去了。
繼續(xù)向北,我一個拐彎進入通呂運河。42公里航道筆直寬闊,真像長江尾巴上的一條藍絲帶。一頭鉆過呂四船閘,我隨著潮水的涌動,緩緩流入?yún)嗡臐O港的懷抱。傍晚的漁港燈火比星星密,岸橋旋轉,40萬噸級泊位正調(diào)試。LNG動力船馱著光伏支架駛向紅海,我貼在船頭,依稀聽見船長對著北斗導航輕聲說:“穩(wěn)?!甭?,我被帶向更遠的地方,最終與咸咸的海水撞個滿懷。
在大海的懷抱中,我感受到了無盡的自由與廣闊。海浪輕輕拍打著沙灘,我隨著波濤起伏,與無數(shù)的水滴融為一體。我知道,雖然我只是一滴水,但我的旅程卻承載著無數(shù)青年的夢想和努力。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守護著長江,守護著這片土地,讓我能夠安全地流淌,最終匯入大海。
旅程總要結束,我終將蒸發(fā),變成云,再落回大地??晌抑?,只要唐古拉山的雪還在,只要青年的鍵盤還在噼啪作響,只要船笛還在長江口長鳴,我的故事就會循環(huán),新的故事漸漸拉開帷幕。
如果你問我,青春該怎樣寫在中國大地上?請把我這滴水折進紙飛機,從雪域高原飛向萬頃良田,從實驗室飛向萬噸巨輪,從你的心,飛向下一個正在發(fā)芽的夢想。而我,這滴水,也將帶著這些夢想,繼續(xù)我的旅程,在大海的懷抱中,等待下一次的重生。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tǒng)籌|周安琪
編輯|童婷婷
文稿|張佳樂(南京師大物科院24級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