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李彥南 許曉青 徐欣濤
意大利中部馬爾凱大區(qū)的小城馬切拉塔安寧平靜,這里山城景色迷人。沿著起伏蜿蜒的街道行走,仿佛能感受到時間短暫停滯。此地正是意大利著名傳教士利瑪竇的故鄉(xiāng)。
入住酒店時,一張名為“利瑪竇旅行路線”的城市地圖吸引了記者注意。地圖上有不少以利瑪竇命名的街道、大樓和廣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以中文拼音“利瑪竇”命名的廣場。廣場雖小,卻處于城市核心位置,在這里豎立著一組以利瑪竇與中國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為原型的雕塑《利徐談道》。
??這是7月3日在意大利小城馬切拉塔拍攝的以利瑪竇與中國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為原型的雕塑《利徐談道》。新華社記者 李彥南 攝
走近這組兩米多高的青銅雕塑,可見利瑪竇身著儒服,一只手指向遠方似在講述,身旁的徐光啟則望向他所指的方向認真傾聽。雕塑旁的講解牌以意、中、英三語寫道:17世紀的這兩位圣賢開創(chuàng)了中歐文明互鑒的先河,為我們指明了攜手同行的正確方向。
這組雕塑的創(chuàng)作者是上海視覺藝術(shù)學院教授楊冬白。他說:“意大利是雕塑大國,整個國家的街道、社區(qū)充滿藝術(shù)氣息,這次創(chuàng)作代表著中意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對我而言責任重大。”楊冬白說,他從內(nèi)容設(shè)定、藝術(shù)風格等多角度考慮,最終創(chuàng)作出蘊含中國文化氣質(zhì)、風格粗獷灑脫的雕塑作品,“我暢想兩位賢者漫步在馬切拉塔街頭,二人亦師亦友,邊走邊談,畫面既親切又樸實自然?!?/p>
17世紀初,徐光啟結(jié)識了來華傳教士利瑪竇,兩人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等多部西方科學著作,為中國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作出貢獻。利瑪竇還將中國的四書五經(jīng)傳播到西方,他的《利瑪竇中國札記》讓西方世界逐步了解當時的中國。
??7月4日,在意大利馬切拉塔,馬切拉塔市政府文化部門負責人卡蒂烏莎·卡塞塔翻閱利瑪竇相關(guān)書籍。新華社記者 李彥南 攝
今年5月,由利瑪竇國際基金會捐贈的《利徐談道》雕塑在馬切拉塔市正式落成,為這座小城與中國的情緣續(xù)寫新篇。馬切拉塔市政府文化部門負責人卡蒂烏莎·卡塞塔說,數(shù)百年前利瑪竇踏上東方之旅并融入中國文化,如今中意兩國人民間的深厚情誼仍在延續(xù),“在馬切拉塔有許多與利瑪竇相關(guān)的雕塑和紀念場所,人們能深入了解這座小城與中國的歷史聯(lián)系,銘記兩國之間的深厚友誼”。
在徐光啟的故鄉(xiāng)上海,還有一組名為《徐利談道》的雕塑豎立在徐匯區(qū)光啟公園,與馬切拉塔的《利徐談道》遙相呼應(yīng)。中意文化交流學者宋浩杰介紹,早在2014年,徐匯區(qū)就與馬切拉塔市互贈雕像。“利瑪竇把西方文化帶入中國,徐光啟則真誠地接納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和文化,二人之間友好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欣賞,為當今兩國人民交往作出表率。”
??7月4日,在意大利馬切拉塔,利瑪竇國際基金會主席達里奧·格蘭多尼(中文名:高達理)介紹利瑪竇雕像。新華社記者 李彥南 攝
談及利瑪竇與中國的淵源,利瑪竇國際基金會主席達里奧·格蘭多尼(中文名:高達理)告訴記者,正是通過利瑪竇,歐洲才真正認識了中國。作為一名傳教士,他謙遜友好,尊重中國文化,深入了解中國,潛心研習中文,最終逐漸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所折服。利瑪竇與徐光啟的珍貴情誼值得延續(xù),如今意中兩國人民應(yīng)當增進交流,促進理解互信。
“以中文拼音命名這處‘利瑪竇廣場’,是希望中國友人來到此地也能感到賓至如歸。昔日徐光啟幫助利瑪竇融入中國,而今我們希望讓徐光啟也能在這座城市留下足跡。”高達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