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大家看,這個動畫視頻展示的就是郯廬斷裂帶的形成過程,我們東??h的水晶礦脈和地下溫泉,都與它的地質活動密切相關……”10月13日是第36個國際減災日,連云港市東??萍拣^大廳內,一場名為“解密家門口的地球密碼”的專題講解正在進行。這是江蘇各地科普場館圍繞“投資韌性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主題,開展系列特色活動的一個縮影。

當天,東海科技館的“‘科’守安全”專題活動,從地質知識科普延伸到實操能力訓練——在自然探秘展區(qū),市民們親身體驗了模擬地震,并在互動答題游戲中學習防震減災知識;在公共安全教育展區(qū),市民們參與了一場包含高層逃生、家庭用電安全的應急避險演練,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大家捂著口鼻、彎下腰身,沿著指定路線快速撤離,動作規(guī)范又迅速。

同一時間的鹽城市科技館內,江蘇省地震局科普專家正在為鹽城市實驗小學的同學們開展防震減災、應急救援科普講座。講座結束后,地震應急演練隨即啟動:“預警信號發(fā)出!”隨著指令,孩子們迅速雙手抱頭、躲到桌子下方;“開始疏散!”大家在老師和工作人員引導下,沿著墻壁快速有序撤離到安全地點?!拔抑懒说卣饡r不能坐電梯!”“我知道了要保護好頭部!”同學們拿著剛領到的《畫說地震》科普書,興奮地分享收獲?;顒蝇F場,鹽城市住建局與科技館還向學校贈送了地震應急包,里面的急救毯、手電筒等物品,讓孩子們對“應急準備”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記者了解到,江蘇各地科普場館的防災減災主題活動早已陸續(xù)鋪開。10月10日,揚州科技館為揚州市育才實驗學校的學生們定制了專題研學活動,“龍卷風”體驗區(qū)的氣流演示、“地震小屋”里的模擬震動,讓學生們在尖叫聲與驚嘆聲中,直觀感受自然災害的威力;10月17日,宜興科技館將在防震減災廳面向三年級以上的小學生開展專題活動,孩子們不但能學習到自救互救技能,還能親手嘗試整理家庭應急包;南京科技館也于10月中旬推出“小小安全員”特色體驗活動,孩子們可在負一層消防科普教育館體驗煙霧逃生通道,學習滅火器操作等。

從地質知識講解到模擬災害體驗,從校園專項活動到家庭應急培訓,江蘇各地科普場館以“沉浸式”“互動式”的活動形式,將防災減災知識從書本搬進現實,既覆蓋了不同年齡段人群,又兼顧了知識科普與技能實操。這場遍布全省的“安全課堂”,正以點帶面織密防災減災網絡,為建設“韌性江蘇”注入科普力量。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蔡姝雯 通訊員 孫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