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今年參演的電影《南京照相館》,劉昊然的回憶滿是重量。影片主場景設在不見天日的地下室,為了從沉重的歷史情緒中抽離,他堅持每天走路上下班,“只有陽光灑在身上,才覺得從那段歷史里走了出來,有了‘活過來’的感覺”。他飾演的角色阿昌,在沖洗照片時發(fā)現侵華日軍的罪證,毅然選擇傳遞真相,“對阿昌來說,自己的生死早已不重要,他和同胞們只有一個信念:歷史要活下來,真相要活下來”。這份“在黑暗中相信光”的勇氣,不僅是角色的底色,更成了他理解青年擔當的難忘經歷。
回溯奮斗起點,19歲時在《建軍大業(yè)》中飾演青年粟裕將軍的經歷,仍是他心中的“精神坐標”。當喊出“我們一定要拿下南京城”的臺詞時,他真切觸摸到百年前青年“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那是屬于青年的熱血,也是奮斗最初的模樣。大學畢業(yè)五年間,他并未止步于銀幕,而是主動突破舒適區(qū):加入中國煤礦文工團后,今年首次以主演身份登上話劇舞臺,在《溫暖的味道》中飾演“第一書記”孫光明,更在南京連演三場。透過角色,他帶觀眾看見現代鄉(xiāng)村振興的蓬勃力量,也讓自己的奮斗維度從“回望歷史”延伸到“扎根現實”。
“我們都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但別迷茫。”作為同齡人的“過來人”,劉昊然的寄語樸實卻有力,“把人生當成一場對生命的塑造,學習、體驗、嘗試、修正,每一次選擇都是在為自己‘量身定制’角色。別怕失敗,也別怕平凡,無數平凡的堅守,終會匯聚成改變時代的洪流。”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 王瑞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