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亭鎮(zhèn)一片金色稻田旁,一個個捕蟲器已經完成使命,即將從田里撤除。
蘇州市迎湖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赟德介紹,通過味道把螟蟲吸引進去,減少使用藥劑,綠色生產,希望用稻米品質來豐富好“蘇州大米”的品牌形象。
在推進綠色化生產方面,《行動方案》明確到2027年,全市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技術覆蓋率達98%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73%以上,重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9%以上,特色農業(yè)機械化水平86%以上。在太倉雙鳳鎮(zhèn),無人收割機正大顯身手。
太倉市雙鳳鎮(zhèn)慶豐村工作人員沈湘琦介紹,這臺無人收割機的系統(tǒng)升級了,損耗減少了,一天大概能收四五十畝,可以媲美一名老機手,在接下來的秋收活動中,將用這臺機器進行秋收。
提高標準化水平成為方案的重要著力點,《行動方案》聚焦碧螺春、枇杷、水八仙、太湖豬、家蠶等地方良種,構建特色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每年新增國家或省級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數量5個以上、國家植物新品種授權數量10個以上。在陽澄湖畔一處水產基地,一批膘肥體壯的陽澄湖1號大蝦即將上市。
“陽澄湖1號”大蝦學名羅氏沼蝦,被稱為淡水中的蝦王,入選全國名特優(yōu)新農產品目錄。該基地專注于羅氏沼蝦、青蝦、蟹的選育、繁育、養(yǎng)殖和研發(fā),擁有多項專利。
蘇州市毛氏陽澄湖水產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毛覺生介紹,在什么時間上放下去、放多少,很重要,放得多蝦長得不大,放得少沒有產量,經過4年摸索出標準,跟蘇州大學一起合作,當時也有發(fā)明專利。
《行動方案》還提出,要健全社會化服務,強化用地、人才、資金、科技、機制的支撐和創(chuàng)新,全面打響“時味蘇州”全市農產品主品牌,重點打造“陽澄湖大閘蟹”“蘇州大米”“洞庭山碧螺春”“蘇州芡實”國家級區(qū)域公用品牌。
蘇州市農業(yè)農村局質監(jiān)處副處長閆肅表示,“時味蘇州”農產品主品牌為引領,推動地產特色農副產品綠色化、標準化、規(guī)模化、社會化、智慧化、品牌化、國際化、融合化發(fā)展。(來源:蘇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