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賀
1978年,我出生在皖北平原的一個村莊。老屋那低垂的屋檐,在不知覺中似乎困住了我們一家三代人。在這屋檐下,生活的重壓常常是不均衡的,它像一架失衡的天平一樣,總是不知不覺地傾向那個顯得更吃力、更需要扶一把的人。
1989年,我到縣城讀初中,老屋的屋檐漸漸留在了身后,但那傾斜的分量,卻沉積在我的記憶深處。
父親酒量不好,可人太實在,別人勸酒他從不會推脫。常常酒局剛一半,人就醉得糊涂了。醉后的父親變得話多,甚至踹翻凳子。比父親酒后喧鬧更沉重的,是爺爺那長久的沉默。
奶奶是上世紀(jì)30年代出生的地主家的女兒,個子不高,裹著小腳,說話卻極有分量。她喊爺爺,張口就是“那個木疙瘩”、“那個傻人”。爺爺憨厚老實,說話笨,做事也不靈活,一輩子沒少吃苦吃虧。有一次鄰居奚落爺爺,我竟鼓足勇氣沖過去對著那人喊:“別吵我爺!”那會兒,覺得爺爺就是這個家里乃至整個村里最可憐的人。
真正在這傾斜的屋檐下,用肩膀穩(wěn)住陣腳的人是我的母親。她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沒念完小學(xué)三年級,卻有著常人難及的韌性和遠(yuǎn)見。
1989年的夏天,我們家在村里率先蓋起了三間亮堂的磚瓦房。那是母親用多年賣兔毛攢的錢,一毛一分壘起來的。新房蓋好后,村里人都羨慕,可母親卻讓爺爺奶奶搬了進(jìn)去,我們一家仍舊住在老舊的土坯房里。母親說:“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再說了,不跟老人擠在一起,婆媳少拌嘴生氣,我還能多掙錢,再蓋新房子?!?/p>
母親對家人的好,就藏在那些細(xì)微的日常里,尤其是在吃上。春天,母親會把鴨蛋、雞蛋用鹽和草木灰腌在壇子里。端午節(jié),她煮熟十來個,總是把最大的挑選給我和弟弟,次一點(diǎn)的給父親,她自己則挑選最小的或者煮開花的咸鴨蛋吃。等剝開了,還把蛋黃油最多的部分掰給我們嘗嘗,自己嚼著干巴巴的蛋白說:“咸了齁嗓子,少吃點(diǎn)好。”
母親看到更窮的人,多少都要幫幫。有一年家里養(yǎng)了鵝,鵝下蛋少,比較金貴。端午節(jié)那天早上,母親煮4個咸鵝蛋,又配著幾個咸鴨蛋。母親照例把鵝蛋分給父親、我和弟弟,她自己只吃最小的咸鴨蛋。等大家都下地干活去了,她悄悄把村東頭一位外號叫“老雁”的大娘接到廚房,把還在溫水里的鵝蛋和兩個粽子剝好,放碗里,端給大娘吃。母親怕我們不理解,說,“你老雁大娘這兩天發(fā)燒,就應(yīng)該吃些有營養(yǎng)的補(bǔ)補(bǔ),馬上割小麥了,她家里小麥,你們可有本事幫著干?”樸素的話語里,是她將自身需求壓縮到極限,把天平另一端——家人和更困頓者的分量無限放大的本能。
大學(xué)畢業(yè)后,我落腳體制內(nèi)有了份安穩(wěn)的收入。弟弟一家則和父母都生活在合肥,住在同一個小區(qū),相互照應(yīng)。隨著時間流轉(zhuǎn),父母漸漸老去。我收入穩(wěn)定些,便在贍養(yǎng)費(fèi)上多承擔(dān)一些,逢年過節(jié),總要添置些東西寄回去,平時噓寒問暖的電話也多打一些。我總惦記著父母的吃喝冷暖,希望這些能多填補(bǔ)些我不常在身邊的缺憾。而弟弟,深知我工作在阜陽,一趟趟跑下來不容易,便默默扛起了父母日常起居照料的擔(dān)子。父母有個頭疼腦熱、發(fā)燒感冒,他跑腿買藥、端茶送水。最讓我又暖又心酸的是,弟弟電話里愛報喜不報憂,是怕我擔(dān)心。去年夏天熱得久,有次我無意聽親戚說漏嘴,才知道母親一個夏天熱中暑三次,還住了幾天院。我一時激動,拿起手機(jī)質(zhì)問弟弟,可當(dāng)電話接通時,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這些年,弟弟默默承受了多少生活的瑣碎與煩勞,“不告訴”不代表“不作為”背后的內(nèi)心其實是傾向我這個身在外地的弱者。
前些年,參與扶貧工作后,我接觸了不少家庭。我包點(diǎn)扶貧有一戶姓吳的人家,雖然家里負(fù)擔(dān)重,但特別有志氣,種了六七畝地的大棚菜。天不亮就鉆進(jìn)大棚里忙活,臉上、手上都是泥土和汗水,但眼睛里透著想把日子過好的光??吹剿麄?,我心里是敞亮的,由衷地佩服。我也見過另一番景象,有那么一對父子,70多歲的父親游手好閑,兒子30多歲了也沒個正經(jīng)營生,在外面打半年工,回來打牌半年。我給他們送過新棉花被,過了一個月再去看望,新被子臟得不成樣子,拉開一看,里面竟然被老鼠做了窩,生了一窩小老鼠,又騷又臭。新買的一款品牌冰箱,用了不到半年就壞了兩次,最后徹底報廢,聽說鍋碗不刷洗就往冰箱里硬塞。看著他們懶散、麻木的樣子,我站在那兒,心里特別堵得慌。這讓我想起了童年時對爺爺那份純粹的同情。爺爺?shù)娜酰侨蝿谌卧箙s總被欺負(fù),是咬著牙硬扛生活的重?fù)?dān);而眼前這種弱,卻像是自己放棄了挺直的力氣。這鮮明的對比,讓我重新去掂量“弱者”這個詞的分量。勤勞與懶惰,真的會在土地上刻下完全不同的印記。這也讓我對爺爺那份近乎笨拙的堅韌,有了更深一層的敬意。
歲月如流水,也充滿無常。父親五十多歲就患了帕金森病,記性也越來越差??粗ο胱プ∧硞€詞卻想不起來,急得臉通紅的樣子;看著他端個碗都哆哆嗦嗦,飯粒撒一身的模樣,我心里那股童年積攢的對酒的厭煩,漸漸被一種沉沉的酸楚和心疼蓋過了。他像個需要人時刻看顧的老小孩。
母親依然要強(qiáng),但也老了。照顧父親不容易,365天,沒有一天是輕松的。她偶爾會跟我打電話訴苦:“你看這咋辦?你爸忘事??!邋遢?。 笨伤约耗??還是閑不住。常常帶著父親天一亮就出門去做保潔,“現(xiàn)在還能動,能干點(diǎn)就干點(diǎn)”。我和弟弟明白,掙幾個錢,讓他們覺得心里踏實,感覺自己還有用,不是完全坐著等飯吃。隨他們吧,能自己動彈一天,他們心里就亮堂一天。
如今,老家的土坯房早已塌了,成了記憶里的影子。可屋檐下的那些日子,那里面的人和事,卻像刻在骨頭上一樣清晰。無奈的是,父親衰老得更厲害了。帶他去鑲牙,簡直像哄孩子。他茫然地坐在診療椅上,張大嘴巴,口水不自覺地往下淌。我拿起紙巾輕輕幫他擦去嘴角的濕痕,就在指尖觸到他松弛皮膚的瞬間——眼前父親脆弱如同嬰孩的模樣,母親擔(dān)心的眼神,突然和幾十年前母親剝開咸蛋、把最好的部分分給我們的情景,還有院子里爺爺默默劈柴的背影,重重疊疊地交織在一起!那溫?zé)岬臐褚?,仿佛一下子連通了時光。
老屋屋檐下的日子,我從來不曾忘記:父親的酒氣,爺爺?shù)碾[忍,母親的操勞,鄰里的冷暖……它們混在一起,釀成了生活的滋味。這滋味里,后來添上了長大后的我的牽掛、弟弟的守護(hù),和那份對父母堅持勞動的心疼與成全。那些悄悄遞出的溫?zé)帷獜哪赣H碗里讓出的最大咸蛋,到我手中擦拭口水的紙巾,從弟弟隱瞞老人病痛的體貼,到我們默許老人憑雙手掙來的踏實——像顆顆沉甸甸的石頭,壓住生活的搖晃,不使它徹底翻倒。一代代人,在這屋檐下、在溝溝坎坎里,本能地把手伸向那個顯得更吃力、更需要扶一把的身影。這并非精心計算的平衡,卻是粗糲人間中,最樸素的深情,是老屋檐下無聲的歌。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