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wǎng)9月21日訊(通訊員 閆士亮 記者 董婉愉 閆春旭)大金山軍事文化體驗園的黎明,總帶著軍人獨有的莊重。9月20日,當?shù)谝豢|晨光穿透山間薄霧,64歲的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張勇,已如青松般筆直佇立在215號T-34-85坦克前。第25個國防教育日,張勇迎來了他的第601場“銘記烽火?筑夢國防”主題教學。
自國防教育園建成,這位老兵近乎執(zhí)著地堅守,平均每月開展兩次沉浸式課程,三十余載寒來暑往,讓沉默的鋼鐵成為精神豐碑,讓紅色基因在青少年血脈中扎根。
“當最后一位戰(zhàn)爭親歷者離去,這些鋼鐵巨獸就是最忠誠的歷史證人?!避娛挛幕w驗園內(nèi),張勇聲音鏗鏘,百余名身著迷彩的青少年整齊列隊,目光聚焦在他被汗水浸透的身影上。
“來,摸一摸腳下的土。”張勇半蹲抓起一把赤紅色沙土,學生們俯身照做,竟摸到細小金屬碎屑?!?5年前,這里還是亂石崗?!彼麛傞_手,指甲縫里洗不凈的深褐色痕跡,是1990年園區(qū)初建時搬運鋼筋受傷,鮮血凝成的永久印記。
少年們屏息,目光在斑駁坦克與老兵手掌間游移,斜陽為戰(zhàn)車鍍上橘紅。一個男孩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掌紋竟與老兵傷痕奇妙吻合,像兩條穿越時空的戰(zhàn)壕在此相連。
“215號T-34-85坦克曾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創(chuàng)下輝煌!”張勇聲線陡然拔高,山谷間激起回聲,驚起樹梢山雀。講述時,他下意識撫過左臂建設國防園留下的長弧形疤痕。他的課堂如精準軍事行動,語速急促,目光如雷達掃視全場,指尖劃過坦克側裝——1953年的彈孔與1990年的鑿痕交織,歷史回響在金屬肌理間震顫。
“報告!坦克炮管為什么總是昂著頭?”一只手臂刺破熱浪。六旬老兵嘴角揚起軍人弧度,箭步躍上坦克側踏板,體能訓練服在熱風中獵獵作響?!翱匆娺@片藍天了嗎?”他驟然收拳,露出腰間隱約傷痕,“炮管仰角每高一度——”聲浪炸開,震得松葉簌簌,“和平的籌碼就重一分!”
“爺爺,現(xiàn)在是和平年代,為什么還要練這個?”來自溧水實驗小學通濟街校區(qū)的張梓軒問。張勇從口袋摸出一枚銹跡斑斑的銷釘:“這是坦克換下的第一個零件。那年我們趴在泥土里,用土造千斤頂換負重輪……”他目光投向國防教育館,“這枚釘子生銹在這里,就是為了你們握筆的手指,永遠不必扣動扳機?!?/p>
活動尾聲,學生們在“烽火寄語”展板留言。來自溧水區(qū)實驗小學通濟街校區(qū)張駿揚寫道:“今日聆聽張爺爺?shù)膰勒n,使我對‘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有了深刻體悟?!睆堄螺p觸這些字跡,喉結滾動,舉起右拳:“牢記歷史!”
“國防教育需接地氣,方能聚人氣。”張勇針對不同群體構建分層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實景體驗+故事講解”模式。如今的大金山國防園,已成為占地1200畝的全省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他仍每日巡查,用腳步丈量這片心血之地。
“如此高齡仍忙碌,不覺疲憊嗎?”面對疑問,張勇答道:“作為老兵與黨員,培育下一代是應盡之責,累并充實著?!睋?jù)悉,今年以來,僅軍事文化體驗園就接待社會團體、游客超20萬人次,100余所中小學在此開展國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