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淪陷的蘇州。迫于時局,學校停課。危難時刻,郭西農先生被推舉為江陰縣梁豐私立中學(現(xiàn)張家港市第一中學)校長。他憑借早年留學日本的經(jīng)歷與人脈,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守護師生,挽救志士,還創(chuàng)辦了梁豐高中,在漫漫長夜中守護教育的火種與民族的尊嚴。近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專程趕往張家港,通過查閱史料采訪后人,還原了這段傳奇經(jīng)歷。
臨危受命!被推舉為梁豐中學校長
張家港一中1955屆初中畢業(yè)生、楊舍郭氏23世孫郭錫強告訴記者,郭老先生大名瑞秋,字西農,從小好學,梁豐小學畢業(yè)進入常熟中學,又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歸國后在沈陽的高校當過哲學系教授。20世紀20年代回南方,他先后任江陰縣教育局局長、無錫師范、徐州女中,徐州中學教師,兼任徐州中學實驗小學校長,1935年調南京洪武路小學校長。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輾轉內地,1938年5月返回故鄉(xiāng)。
這次歸來,鎮(zhèn)上各界人士都希望他能為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出力。教育界人士及母校董事會一致推舉,聘請西農先生任梁豐中學校長。郭西農先生不顧當時社會環(huán)境復雜,慨然允諾,并立即準備復校事宜,請梁豐初中原校長張亦良先生任初中部主任,梁豐小學原校長郭鏡涵先生任小學部主任,郭立程先生任教導主任,郭星楣先生任訓育主任,學校于1938年8月底正式開學。
斗智斗勇,多次解救愛國志士
張家港一中校長張麗娜告訴記者,1938年-1941年,郭西農擔任梁豐中學校長。郭西農先生早年留學日本,日語流利。郭西農先生多次出面斡旋,成功解救和保釋了許多被捕的愛國學生、新四軍戰(zhàn)士和地下黨員,為中國革命保存了珍貴的火種。
郭錫強告訴記者,被郭西農先生營救的人很多,因時間久遠,難以查實,但在《張家港沙洲地方史》第一卷和市檔案局記錄稿中找到二位:1940年楊舍東街居民郭榮晉等14人無故被日軍關押在南門新橋炮樓,其中13人被槍殺,郭榮晉當時是北城小學校長(已參加新四軍),因西農先生說情,幸免于難;盧松英,楊章區(qū)斜橋鄉(xiāng)鄉(xiāng)長,共產黨員,被日軍逮捕,由郭西農先生擔保救出。
如此日久,日寇上司注意到郭西農。1943年10月,郭西農被日偽密告被捕,學校師生,地方紳士,多方聯(lián)名營救,時隔七八個月后,方獲釋放。
鐘樓
艱難辦學,創(chuàng)辦梁豐高中
郭錫強說,郭西農先生辦學嚴謹,重視師資和教育質量。日寇侵占校舍時,郭西農設法另租楊舍東街老典當房堅持上課。學生寄居親友家,郭先生騰出自己家居房供外來教師住宿。郭西農常勉勵學生在非常時期求學不易,更要刻苦勤奮學習。當時虞西縣的小學沿用抗戰(zhàn)前的小學課本,剔除奴化教育,增補抗日內容,教材是由郭西農負責編印,再分發(fā)到江陰、沙洲、虞西等地學校。
1938年后梁豐在郭西農主持下,小學、初中非但未停課,還考慮初中畢業(yè)生要奔赴上海等地讀高中不便,為培育人才,他決心籌辦高中。經(jīng)多方交涉,各方支持下,終于在1941年秋,高一正式開課。為接收上海等地高二同學返鄉(xiāng)上學,學校于1942年春開辦高二下學期班,同年秋再設高三上學期班。至此僅用兩年,梁豐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梁豐中學。
縝密配合,“警衛(wèi)一團”在學校操場正式成立
隨著沙洲抗日游擊根據(jù)地的逐步開辟,地方武裝迅速發(fā)展。張家港一中黨委書記徐曉華告訴記者,1941年4月,在江陰縣梁豐私立中學的操場上,新四軍江南保安司令部在楊舍梁豐中學操場召開大會,宣布成立警衛(wèi)一團。警衛(wèi)一團成立后,先后與日偽軍進行了數(shù)十次大小戰(zhàn)斗,不斷成長,很快成為蘇南地區(qū)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
“這次大會能在梁豐中學見縫插針勝利召開,背后有西農先生縝密的組織計劃積極配合?!惫a強說,雖留學日本,但郭西農對日寇的侵略行為非常痛恨,他常以校長身份為掩護,暗地資助抗日,在梁豐成立抗日學生會、教師聯(lián)合會,把廣大教師、學生團結在黨和抗日民主政府周圍。
【記者手記】
總有人“挺身而出”
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總有一些人以挺立的脊梁,撐起一方天地。郭西農便是如此,他是暗夜中的守燈人。他憑借早稻田校友的身份與日軍周旋斗智斗勇,救下的每一個人,都是亂世中的星火。這般身影從不鮮見。在“弦歌.校園里的抗戰(zhàn)豐碑”系列報道中,不論是憤慨而起捐贈樹立旗桿的南大師生;還是黑夜中刺殺日本憲兵隊隊長的徐師學生,他們都以不同方式挺身而出,匯聚成照亮黑暗的光,見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策劃 王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蔡蘊琦
編導 王穎
拍攝 李想 吳偉龍
剪輯 李想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