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日韩va免费视频,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熟妇人,中文字幕人妻高清乱码

首頁 > 新聞中心 > 文娛

雅集 | 池老的雨花石情結(jié)

來源: 紫牛新聞

2025-07-22 07:27:00

●胡劍明

劍明敬挽池老先生:

雨花遺韻,賞石凝情,詩瓢有記緣無盡;

德澤留芳,澄懷樂道,意境無窮信有靈。

池老(1932—2025),尊名池澄。甲辰農(nóng)歷除夕在家中仙逝,享年93歲。他退休前,是《新華日報》記者,我那時是報社特約通訊員,得與先生相識30多年,因為他名字好記,人緣好又熱心,所以,我一直就尊他“池老”。

池老經(jīng)歷豐富,是南京文化名人,作家,詩人,收藏家,賞石家,這都不是虛名,而是實實在在的。池老愛收藏,最有盛名的是收藏雨花石,南京人稱雨花石為“南京最美名片”,而池老也因此被尊為“南京鑒賞雨花石大家”。

池老當記者時,就寫詩、寫詩評,報刊上經(jīng)??勺x到。后來在他的雨花石專著中,又多有欣賞。他的詩是從傳統(tǒng)中走來的,以情寫實,有古韻又多新意,給過我許多啟迪。記得有一次,我因單位“工作任務”,寫了一篇較長的通訊報道,為了增加一點文氣,就在文尾寫了幾句詩,他看后說,文章可以,詩嘛,可以改得通俗些,沒有讀者會在看報紙時去查詞典。詩,是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感悟,如果沒有感悟,不要硬寫,就算寫得再華麗,也顯得虛無且無根?!@段話,我至今不敢忘。

池老一生鐘愛雨花石,他口袋里經(jīng)常裝著自己得意的小彩石,遇到同好就拿出來給你“科普”一番,告訴你,這是什么奇石,呈現(xiàn)的是什么形象,或是江南一景,或是山高水長,或動物或人物……總能啟發(fā)你的藝術想象力。他曾在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駐會有年,在收藏鑒賞的同時,對雨花石文化進行研究,寫出“歷史性”的《雨花石譜》,在南京出版社出版。他當年簽名送給我一本,拜讀后,我相信,這是中國第一部雨花石專著。

后來,池老在1984年就在南京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家“雨花石協(xié)會”,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他召集并團結(jié)了老南京一批愛石之人,利用業(yè)余時間,共同交流、研究、鑒賞,不僅提高了會員的審美情趣,也在南京乃至全國,形成了一個“雨花石文化圈”。

之后的日子里,他們選出精品,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辦過《天賜瑰寶雨花石展》,還第一次上了央視;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曾以池老個人收藏的三百多枚雨花石,攝制成紀錄片《雨花石趣話》發(fā)行。值得一說的是,從那時起,《南京日報》《金陵晚報》都有了名為“雨花石”的文藝副刊,和江蘇的文學雜志《雨花》相得益彰。

有一次,池老在與我談到雨花石時說,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時間在不斷篩選你身邊的人和事,不會有人永遠陪你。但是,石不能言最可人,它能陪你一生,走向永遠。還說,一個人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不能淺嘗輒止,愛就要堅持,愛到癡迷,石頭也能開出花來。的確也是,他后來出版的書和見諸報刊的詩文,都印證了他的愛??梢哉f,他以執(zhí)著的愛和淵博的學識,為南京“文學之都”開啟了“雨花石賞讀”的新篇章。

關于雨花石,最初,是池老從南京北陰陽營出土的雨花石,考證出雨花石已有六千年的觀賞史。他說,中國雨花石,主要指南京雨花石。其石形體纖小,完璞端圓,不僅有“一拳一握之中,蘊千巖萬壑之秀”的神奇,更有“天成幻出,令人思議不及”的魅力。

在舉世林林總總的觀賞石中,雨花石的觀賞史最為悠久,那些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及其美麗詩意的石名,無不顯示其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據(jù)“新石器時代及商周時期遺址發(fā)掘報告”記述,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的發(fā)掘工作是1955年至1958年分四次完成的。該遺址分為新石器時代、商代、西周三個文化層,各層的遺址中遺物均相當豐富。更令人驚奇的是,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76?;ㄊ??!鞍l(fā)掘報告”中寫道:“花石子,76粒,都是自然礫石,但這些石子不產(chǎn)于遺址所在的鼓樓崗一帶,而是產(chǎn)于南京南郊雨花臺一帶,質(zhì)地多為玉髓,出土物中不乏色彩斑斕、花紋絢麗者,顯系當時人有意識地在他地采集而來,其用途可供玩賞,有的出自死者口中,也許具某些原始宗教意義……”

池老告訴我,據(jù)南京博物院原院長徐湖平先生回憶,他曾多次細致觀賞這些“花石子”,與現(xiàn)今剛從礦區(qū)出產(chǎn)的雨花石不完全一樣,它非常光潤,顯示了北陰陽營先民們長期盤玩后所出現(xiàn)的“包漿”。話中所指產(chǎn)地,是南京南郊雨花臺一帶,當然是一種合理的推測。爾后,有研究者認為,在76?;ㄊ又校胁糠謥碜越绷系鹊?,亦有可能。之后,更有人研究得出新論,北陰陽營遺址距今六千年時,地近江邊,江中也產(chǎn)石,先民們所獲之石,也許就在北陰陽營遺址附近。報告中將76粒奇珍稱“花石子”,而不稱“雨花石”,是報告編撰者嚴謹?shù)膽B(tài)度,因為“雨花石”的定名是在宋元以后的事,洪荒時代并無“雨花石”之名。

生活于北陰陽營的先民,采集完璞自然之美石,直接作觀賞之用,觀賞石的原始雛形才在東方地平線上誕生。池老說,北陰陽營的76?;ㄊ幼V寫了“雨花石文化”“觀賞石文化”的開篇,開“觀賞石文化”之先河,它無可匹敵的歷史意義不可低估。

那些年,我在多次陪池老去城南雨花臺市場、清涼山、六合等處選購雨花石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選石”的知識。雨花石有“粗石”和“細石”之分,這些花石子玲瓏可愛,均為瑪瑙質(zhì)與玉髓質(zhì)的細石,粒徑在3至5厘米之間,其質(zhì)、色、紋、形與現(xiàn)在出產(chǎn)及人們賞玩的雨花石無異。池老說,北陰陽營人生活的時代,當時的雨花石也和現(xiàn)在一樣,并非俯拾即是,而是必須經(jīng)過艱辛挖掘,沙里淘石,石中選珍,也要有一雙慧眼,方可得到這為數(shù)眾多、色彩斑斕的花石子。可見,當時尋覓美麗石子已是先民們一種強烈的追求。

從北陰陽營文化起,悠悠石文化之文脈,屢見于史書,歷代延綿不絕。如《詩經(jīng)》、六朝的詩文、梁武帝時云光說法“天賜雨花”的神話傳說、盛唐的公主嫁物、宋代蘇軾的宏論、明代文人的雅趣、清代孔尚任的“詠石史詩”中都有雨花石的影子。近代的“石壇三杰”:許問石、張輪遠、王猩囚,也是賞石先賢。正是由于史料的記載,雨花石在六千年的觀賞石文化史中,才得以留下奇幻絢麗的倩影。

在世界各國的燦爛文化中,早期的人類活動無不與石頭有關。池老在他的著作中寫道:

埃及在距今4700年前的第四王朝就建成了法老胡夫的金字塔,用30余萬塊巨石砌成。爾后,又建成了世界聞名的斯芬克斯雕像。希臘古文化的造型藝術,以石雕最具特色,多利安式、愛奧尼亞式和科林斯式的廊柱舉世聞名,而雅典的石雕神像更加享有盛譽。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在石文化史中獨樹一幟。我國不僅有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制作生產(chǎn)和生活用具、飾物、神物的玉石文化,還有先民尊崇古樸不琢不雕、觀賞自然的觀賞石文化。

“盤互長干有絕徑,并包佳麗入江亭”之句,而“雨花石”名,則由于“雨花臺”名的出現(xiàn)引出了一行詩,堪比是一枝紅荷出水,顯露了雨花石名的最早雛形。《元至正金陵新志》稱雨花石為“雨花臺石”,并述及:“朱希真《獵較集》有以金陵小石種菖蒲詩云,雨花臺上五色石?!睆挠昊ㄅ_上五色石,即“雨花臺石”這一美麗石名的凝練,經(jīng)過了近四百年的歲月,在明末出現(xiàn)了著名散文家張岱寫的一篇《雨花石銘》:

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積三代,而得十三枚,奇形怪狀,不可思議……

大致,雨花石名至明末已經(jīng)定型并廣為使用了。

雨花石是觀賞石中體積最小者,明代四公子之一的陳貞慧贊其“小有奇趣”。奇趣何在?池老找出一些古籍說,你看古人的詠贊就可了然。想必他們也和我們今天一樣,每得一妙石,也心喜它的諸色備足,奇潤可愛。元代郝徑的《江石子記》寫道:

每得一石則如獲物外之寶,濯之以清泉,薰之以塵煙,置之于盤盂之內(nèi),而簸弄于明月之下,方為熱中……

文中所云“諸色備足”一語,是雨花石的魅力之一,雨花石豐富的色彩,為它石所不及。明代孫國敉《靈巖石說》也對此有描述:

靈巖山之西澗,名瑪瑙澗……內(nèi)有文石,雨后流露,然玉質(zhì)天章,色不啻五,或一石專以一色擅美,或一石備美眾色,多作云霞、星日、峰樹、山藻之狀,天成幻出,思議不及。

雨花石曾名“靈巖石”,因其盛產(chǎn)于江北六合靈巖山。孫國敉文中的“玉質(zhì)天章”“天成幻出”為贊賞雨花石之名句。到了明代,姜二酉《靈巖子石記》道:

繽紛璀璨,發(fā)縷絲縈。其色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綠映遠山之黛,黑回瀚海之波,黃琮可薦于虞煙,赤文曾藏于禹穴。更有天成魚鳥竹石暨大士高僧,如鏡含影,自成文采。

文中描繪色彩之筆墨,令人神往。“如鏡含影,自成文采”也為狀石傳神之筆。

池老在拜讀先賢的賞石美文之余,常為“雨花石”的神秘而不能自已。他曾在《花雨繽紛錄》中寫道:

雨花石質(zhì)為石之本,紋為石之魂,形為石之體,色為石之神。雨花石具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三種質(zhì)地,具有色譜中所有的色彩,具有不可名狀的玄幻紋理……這三個“具有”,相互渲染,相互滲透,相互糅雜,相互挑逗,于是,“天成幻出”的奇跡發(fā)生了。

如果用石迷的一句話說,就是:世上有的,雨花石中已經(jīng)有了;世上還沒有的,雨花石上早已有了。

宋代歐陽修說:“萬象皆從石中出?!毕笾猩盎谩薄LK東坡在《后怪石供》中論石有句:“夫幻,何適而不可?”令人驚奇的是,雨花石無象不包,無色不顯,無景不呈,無物不存。或造景有層次,狀物有神情;或似像非像,似是而非;或幻境迷離,抽象莫名;或有世之所有,或顯世之所無,引君進入一個神奇的天然藝術世界。江蘇當代作家艾煊先生贊美雨花石是“天然的藝術,藝術的天然”,可謂經(jīng)典名言。

池老是詩人,他驚嘆于雨花石的美妙神奇,曾以詩論石,寫七律一首:

纖小玲瓏百代身,紋玄色幻質(zhì)晶瑩。

媧皇擲瑰填天闕,蠢子含丹落地門。

萬簇青峰藏異璞,一江春水蕩精英。

畢生癡覓仁人見,佛度黎鴻石有名。

池老在研究過程中,還從《尚書》中找到記載雨花石的文字;又在《永樂大典》中發(fā)現(xiàn)“云光說法,天賜花雨”的記載;他曾論證《紅樓夢》(《石頭記》)里賈寶玉“通靈寶玉”的原型就是雨花石……

2010年,池老已近八秩,年老體弱,但他對弘揚雨花石文化,總懷有一種使命感,他堅持“要為雨花石文化再創(chuàng)佳績”。他在著名攝影家湯先鋒[1]先生的協(xié)助下,經(jīng)過近兩年的艱辛工作,從全國各地選送的2萬多枚雨花石藏品中,挑選和拍攝了八千余枚,又從中選出1200枚精品,編印成《中國雨花石圖典》(上、中、下三冊),這是彌足珍貴的精品集粹。全書近兩千頁,一石一頁,氣象生動。每一塊石頭都配一首詩,書中千余首詩,均為池老的原創(chuàng);其中每一段精彩點評都很專業(yè),也很有詩意。池老說,妙石得配史詩。為此,南京八秩詩家王德安先生評曰:“詩文本天成,妙手必得之”。池老編著的這套大著,圖文并茂,裝幀精美,涵蓋面廣,它是雨花石藝術寶庫中的富礦,是中華賞石文化、詩詞藝術的優(yōu)秀讀物,是池老聚一生耕耘,嘔心瀝血之作,更是“石頭城”南京的“美麗的名片”!

注釋:

[1]湯先鋒:從軍20年,轉(zhuǎn)業(yè)后任《南京晨報》攝影部主任。出版有《湯先鋒沙漠探險攝影藝術作品集》《注入生命的丑石》,于2014年去世。他生前與池澄先生合作編著的《中國雨花石圖典》(上、中、下),成為二位先生的絕唱。

作者:胡劍明   江蘇省作協(xié)會員、《博古畫報》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