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軍禮、伸出的大拇指、想念家人和戰(zhàn)友的瑩瑩淚光……7月23日-8月3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豐碑》抗戰(zhàn)老兵視覺文獻展在江蘇省現(xiàn)代美術館展出。展覽呈現(xiàn)了攝影師王玉華及其團隊歷時十年打造,旨在為抗戰(zhàn)存史,為老兵立傳。繼2015年出版《抗戰(zhàn)老兵——王玉華攝影藝術作品集》后,團隊再度出發(fā),走訪并記錄了77位抗戰(zhàn)老兵的人生影像。有觀眾表示,“很震撼,黑白影調下,抗戰(zhàn)老兵一個一個似鐵打銅鑄的雕塑,凝重里不失靈動,平凡中彰顯偉岸!”
最后一個軍禮,
定格老兵生前珍貴影像
展覽中,名為《最后一個軍禮》的作品令人動容。照片主角是老兵丁炳生。丁炳生1922年生,江蘇金壇河口人。1945年參加新四軍,跟隨陳毅赴茅山、天目山等地區(qū)抗擊日寇,在部隊擔任機槍手。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機智勇敢,英勇善戰(zhàn),多次戰(zhàn)斗從未受傷。多次榮立三等功。
王玉華記得,第一次去見丁炳生時,他身體狀況并不是很好,已經臥床一個星期。當王玉華邀請丁炳生講述抗戰(zhàn)故事,老人拒絕。王玉華坦言,在采訪拍攝過程中,許多老兵不愿再觸碰那段悲痛的記憶,這是他們遇到的主要困難之一。
為什么要給作品取名“最后一個軍禮”?王玉華問老人,還記得敬軍禮的動作嗎?丁炳生說:“我一輩子也忘不掉?!辈稍L結束時,丁炳生莊重地敬了一個標準軍禮。這次拍攝是在2014年,2015年王玉華想再回訪時,卻得知丁炳生已經去世了。
王玉華的鏡頭定格了許多老兵生前的珍貴影像,這也是王玉華的初衷,要用鏡頭來銘記,用相機來歌唱抗戰(zhàn)老兵們偉大獻身精神??吹竭@段歷史的同時,大家也永遠記住了這些最可愛的人。
刻在身上的勛章:
每次拍攝都是“洗禮”
榮耀的勛章背后,戰(zhàn)爭在許多老兵的身上留下了殘酷的印記。身體被子彈打穿過,彈片還留在身體里;在和敵人肉搏的時候面部受了很嚴重的傷;還有人失去了腿,坐在輪椅上。
“那時年輕,就想參軍打鬼子?!睔W陽忠信1928年出生,江蘇金壇人。1944年在金壇西塘區(qū)參加新四軍,194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跟隨部隊在金壇、茅山、溧陽、安徽、廣德一帶多次與日偽軍交戰(zhàn),部隊北撤時參加黃橋保衛(wèi)戰(zhàn),在“蘇中七戰(zhàn)七捷”戰(zhàn)役中受重傷,被評為特等傷殘軍人。
老兵歐陽忠信在抗戰(zhàn)中,腿部被子彈打穿,幸而遇到戰(zhàn)友,才搶救了回來。王玉華看到截肢的他坐在輪椅上,心里很酸。展覽中的這張照片,他抱著自己十五歲時的照片。90歲生日的時候,王玉華專程為歐陽忠信和家人拍攝全家福。
“我們不擺拍,都是在聊天中真情流露而抓拍下來的。歐陽忠信這張,當時他想起了大哥被日本飛機轟炸炸死,二哥被日軍狼狗活活咬死,回首那些悲痛的經歷,他陷入了沉思?!蓖跤袢A說,拍攝的十多年時間里,克服了許多困難,“對我來說,每次采訪都是接受一次教育,得到了心靈洗禮,我覺得必須要做下去,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故事,銘記這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去夏錫生老人家里采訪不下十次,他僅頭部就有三處子彈傷:一處是子彈將帽子打飛從頭頂擦過,一處是從后腦勺脖頸處擦過,最驚險的是一枚子彈從口中穿入、臉頰穿出……歷經槍林彈雨,九死一生。
至親骨肉被日寇摧殘致死的場景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1937年,大哥為新四軍輸送軍需物資時,被侵犯南京的日寇用炸彈炸殘身體。隨后,二哥也加入抗戰(zhàn)隊伍,面對日寇的嚴刑拷打,寧死不屈,最終被狼狗活活咬死。
家仇國恨交織,1944年,年僅15歲的夏錫生毅然參軍,成為金壇游擊大隊的通信兵。這支隊伍主要在武進、金壇等地抗擊日偽,夏錫生作戰(zhàn)英勇。隨著部隊北進,他還參加了江蘇如皋、泰興、黃橋等地的戰(zhàn)斗。
影像中的她們:
放棄北大通知書考入黃埔軍校
抗戰(zhàn)老兵中還有幾位令人敬佩的女兵,周玉云便是其中一位。還有當上婦救會會長和民兵隊長的辛守黨,“在茅山打游擊、天是被地是床”的王曼,以及“鬼子一來,我就領鄉(xiāng)親們進地道”的劉淑芳。
照片中的周玉云氣質嫻靜,眼睛中閃動淚光,“說起抗戰(zhàn)風云她很健談,90多歲的她思路清晰,平常還看書習字?!蓖跤袢A介紹說,“她1937年考上北京大學,北大的通知書都拿到了。但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國難當頭,她義無反顧決定從軍?!蹦陜H19歲的周玉云考入黃埔軍校七分校16期女生大隊12中隊政訓專業(yè),1939年畢業(yè)后分到第三戰(zhàn)區(qū)110兵站醫(yī)院,在前線照顧一線傷兵。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周玉云與丈夫賀鎖慶(黃埔軍校14期畢業(yè))定居江蘇省常州市金壇縣,被當地政府安排在天湖小學任教。
這位跨越一個世紀的烽火歲月、親歷了時代變遷與滄桑的老人曾作詩:“人生苦短來去匆,酸甜苦辣皆嘗盡,坎坷磨難都走過,百難備嘗才悟情?!蓖跤袢A用影像記錄了老人的晚年生活,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老人寫下毛筆字,“祖國萬歲!”
這些作品的史料價值已遠遠超越其藝術價值,它真實地搶救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有觀眾感動告訴記者,“我只想舉起右手,向老兵、向所有謳歌正義、捍衛(wèi)尊嚴、維護和平的人——敬禮?!?/p>
實習生 徐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攝影 宋嶠
視頻 戎毅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