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日韩va免费视频,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熟妇人,中文字幕人妻高清乱码

首頁 > 新聞中心 > 文娛

雅集 | 頤和路風情(一)

來源: 紫牛新聞

2025-07-29 18:18:00

●楊應奇

薔薇

薔薇薔薇處處開,

青春青春處處在,

擋不住的春風吹進胸懷……

春天是一個美的新娘,

滿地薔薇是她的嫁妝。

這浪漫的旋律、優(yōu)美的歌詞,仿佛是為頤和路訂制的。頤和路一家咖啡館,一臺老式唱片機常年只循環(huán)播放一首歌曲,就是周璇所唱的《薔薇處處開》。

每年春末夏初,頤和路街區(qū)便進入薔薇高光時刻,屬于南京最美背景墻悄然上線。從瑯琊路到天竺路,再到普陀路,這里的每一條路、每一面墻的主角都屬于薔薇,或震撼,或靜美,或艷麗,或淺淡。天竺路的薔薇是頤和路街區(qū)打卡的頂流,這里的薔薇每年都是南京城最先一批開放的,但又不像其他地方瀑布一般傾瀉下來,而是一叢一叢地冒出淡黃色的墻頭,借著老式的路燈和建筑作為背景,每一叢薔薇都能拍出不一樣的感覺。

紅花當然綠葉配,萬綠叢中點點紅。與頤和路街區(qū)薔薇搭配的,不只有綠葉,還有黃墻、路燈和單車,共同定格著別具一格的浪漫風情。天竺路10號路燈下,永遠停放著一輛嶄新的共享單車。戀人情侶選擇來這里拍照,是因為薔薇代表著愛情。據(jù)“花癡”者說,不一樣的薔薇有著不一樣的花語,紅薔薇代表熱戀,粉薔薇代表愛的誓言,白薔薇代表純潔的愛情,黃薔薇代表永恒的微笑,深紅薔薇代表只想和你在一起,粉紅薔薇代表我要與你一起一輩子,圣誕薔薇代表追憶的愛情,野薔薇代表浪漫的愛情。

薔薇花通常特指多花薔薇,為薔薇科落葉小灌木野薔薇的花朵,是一種蔓藤爬籬笆的小花。薔薇科以月季、玫瑰、薔薇三姐妹出名——月季以花期長著稱,花色極多,玫瑰自不用說,而妹妹薔薇花一直很低調,直到近年來被貼上文藝標簽才逐漸出名。薔薇很好養(yǎng),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干旱耐瘠薄,喜生于路旁、田邊、墻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南京的氣候應該很對薔薇的胃口,每年暮春,薔薇花墻便成為南京頤和路的一張明信片。

“結屏之花,薔薇居首”是李漁《閑情偶寄》中的句子,意思是:薔薇用作結籬笆的花,最適合不過了。薔薇花在人們印象中最具生活氣息,是與住宅關聯(lián)最親密的花種之一。頤和路街區(qū)的薔薇依傍著院墻生長繁茂,每年春天,鮮妍的花朵從頗有些隱秘的院墻內探出頭來,逐漸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在的距離。李漁曾長期在金陵居住生活,他在《閑情偶寄》中建議木香配薔薇,因為木香花密香濃枝長,薔薇花色繁多鮮妍。事實上,頤和路街區(qū)薔薇花旁也往往伴隨著木香花的身影。

每一處花開的地方,都有著屬于它自己的故 事。南京的薔薇花也是有故事的。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城東設立軍馬養(yǎng)殖基地,種植馬草的地方也選在中山門外,就是今天的“苜蓿園”“下馬坊”一帶。當年馬草園和囤兵營四周都設有木柵欄,每到春末夏初,木柵欄上爬滿了薔薇花,既加固 了柵欄,又美化了兵營。后來得到了明朝皇室的推廣,自此薔薇花逐漸開遍了南京城。曾經(jīng)的喧囂,已化為歷史的塵煙,但今天南京城里的薔薇,依然能讓人們深切地領略到那份歲月的味道。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很多人對余光中的印象源于那首《鄉(xiāng)愁》,短短幾行詩句,穿越淺淺的海峽,牽起兩岸情思,也讓“鄉(xiāng)愁詩人”這一符號伴隨了余光中幾十年。余光中是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也是著名的翻譯家?!靶挠忻突?,細嗅薔薇”這句詩,出自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的代表作《于我,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原句是“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將其翻譯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意思是,即使是兇猛的老虎,也會有溫柔的一面,會細細品味薔薇的香氣。猛虎和薔薇就如同人性中的兩面性,一面象征著兇殘、剛烈,一面寓意著慈善、柔和,又如同人性中的愛與恨、情與仇,或者是水與火——熱烈真摯的愛可以感化和融化仇恨,可以消解一個人內心的陰暗?!靶挠忻突?,細嗅薔薇”這句詩,用在曾經(jīng)波譎云詭的頤和路,再貼切不過了。

春去春又歸,花開花又落。塵封的歷史在時光的長河中漸行漸遠,而頤和路街區(qū)的薔薇花每年會依舊熱烈地綻放。

茗茶

“白玫瑰與紅玫瑰”“金粉世家”“背影”“春風沉醉的夜晚”……在頤和路先鋒書店品味這些風味獨特的奶茶,仿佛是邂逅了那些才華橫溢的作家,張愛玲、張恨水、朱自清、郁達夫……他們筆下凄美婉轉的愛情故事,也會伴隨著茶香浮現(xiàn)在你的眼前。

頤和公館推出的“美齡下午茶”,可謂是中西式茶點的“跨界”之作。宋美齡喜歡飲用綠茶,每天清早和晚上就寢前,都要喝上幾口綠茶。1931年,宋美齡為了點綴中山陵園的周邊環(huán)境,在靈谷寺、梅花山、美齡宮一帶種植了300余畝茶樹,間種梅花,設立總理陵園種植廠,茶園后來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毀壞。1949年后,中山陵園茶園恢復種植,生產(chǎn)的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并創(chuàng)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頤和路街區(qū)不只有中式茶館、茶社,也有英式皇家下午茶。位于寧海路48號的“英園”,是建于1936年的建筑,整個建筑為紅墻青瓦、雙坡頂西式風格。這里曾集合了十余個英國皇室御準品牌,從典雅溫馨的家居裝飾到精致獨特的藝術珍品,如現(xiàn)代摩登英國之家一般。來這里品茶大多是年輕人,其中不少是附近高校的外國留學生。在英國人看來,下午茶是一天里最美好最放松的時間。在百年頤和路品嘗一杯英式下午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和感受。

如今,頤和公館附近更多的是年輕人喜愛的網(wǎng)紅茶。瑞幸咖啡、喜茶、拾叁茶、熊姬手作茶物、茶顏悅色……新開張的一家名為“十七間茶館”,禪意滿滿,處處都透露出寧靜與和諧,宛如塵世中的清幽一隅。茶館推出的冷泡茶系列,沁人心脾,回甘悠長。詢問店長何為“十七間”,原來有著特定的含義——“愛你”這兩個字的筆畫剛好是十七畫。

南京人愛喝茶,那是出了名的。據(jù)說從六朝時候起,南京就有了賣茶水的地方。到了明清,南京的茶館遍及大街小巷,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記載了南京的飲茶盛況:

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處。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里面,總有一個地方懸著燈籠賣茶,插著時鮮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滿了吃茶的人。民國時期,南京的茶館更成為商賈政要、社會名流的流連之所。

秦淮河孕育了金陵古城,也孕育了南京的茶館。1934年,國民政府首都警察廳曾統(tǒng)計,僅到清唱茶社品茗聽唱的游客每月多達七萬余人,在茶館的從藝人員有514人。南京不僅有陸上茶館,還有水上茶舫,每入夏季,槳聲燈影,茶舫輕弋,笙歌徹夜。張恨水每憶及南京往事,大多要提到夫子廟一帶的茶館,敘述細致而親切,他寫道:“人去慣了,每早不去吃二三十分鐘茶,這一天也不會舒服?!薄盁o論你去得多么早,這茶樓上下已是人聲哄哄,高朋滿座?!?/p>

民國時期的南京,既有專賣粗茶水的野茶館,亦有賣茶又賣點心酒菜的茶酒館;既有說評書唱鼓詞的書茶館,亦有供茶客品茗對弈的棋茶館;既有供生意人集會牟利、手藝人待雇的清茶館,亦有供高級聚會議事的茶館。真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光顧的茶客亦是三教九流,上自頤指氣使的達官貴人,下至打流混世的小混混,無所不有。茶館內發(fā)生的各類故事,更是千奇百怪。來南京新奇芳閣品茗的茶客很多是學術界、藝術界名流。如著名畫家傅抱石、陳之佛,名教授胡小石、黃季剛,著名作家張恨水、張友鸞等,他們都時常前來品茗會友。還有相當一批工商界的巨頭、社會知名人士和國民黨的一些達官貴人,也都是新奇芳閣的???。至于外地來夫子廟游逛的社會賢達、軍政要員,沒有不到新奇芳閣品茶的。

當時南京各公園及風景勝地也設有茶館。莫愁湖勝棋樓、清涼山掃葉樓和雞鳴寺豁蒙樓,因環(huán)境優(yōu)雅、人文底蘊深厚,深受文人學者的青睞。1905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主事伍仲文與學者蘇曼珠一起來到雞鳴寺豁蒙樓。伍仲文《曼珠雜記》記載:

豁蒙樓茶敘,俯視北湖,田田碧葉,出水芙蕖,掩映山光,招來游子,扁舟容與,何必西湖。

在頤和路,無論你是來一杯網(wǎng)紅奶茶,還是品嘗英式下午茶;無論是本地的雨花茶,還是南方的功夫茶,都會有時空穿越的感覺。人生如茶,每一泡都有不同的味道,無論是濃烈還是淡雅,都值得人們去細細品味和珍惜。

郵筒

南京頤和路有兩個郵筒,一個是紅色的,在先鋒書店大門前,一個是綠色的,在寧海中學院墻外。先鋒書店門前的郵筒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郵筒,是為外地游客拍照打卡設計的“特色郵筒”,或在書店購買明信片,蓋上書店的特章戳后投進郵筒,寄給自己或自己喜愛的人。

寧海中學院墻外梧桐樹下的綠色郵筒,每天上午十點、下午四點都有郵遞員定時開筒取件,不過大多空空如也。負責頤和片區(qū)投遞的郵遞員曾在接受《揚子晚報》采訪時說:十多年前每天郵筒能有幾十封信件,逢年過節(jié)郵筒的人氣就旺了,箱門一開,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賀卡、明信片,近幾年信件變少了,現(xiàn)在兩三天能有一封就不錯了!

郵筒亦作“郵筩”,古時封寄書信的竹筒,今指郵局設在路旁供投寄信件的信筒。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交流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街頭郵筒已越來越少見了。在2024年第55屆世界郵政日之際,江蘇省郵政管理部門曾對全省郵筒進行統(tǒng)計,據(jù)統(tǒng)計,全省共有郵筒總數(shù)為4478個,其中南京郵筒總數(shù)為644個(包括郵局網(wǎng)點門前信箱筒180個,離點式郵筒464個)。這些承載著時光記憶的綠色郵筒,會不會退出歷史舞臺?江蘇省郵政管理局有關負責人給出了答案,“郵筒也是一種城市文化的象征,盡管寫信的人變少了,但是郵筒仍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哪怕還有一個市民寫信,我們也會及時送達?!?/p>

中華民國建立后,將大清郵政改為中華郵政。1913年重新劃分郵政區(qū)域,每省為一郵務區(qū),省內設郵務管理局。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在南京設立郵政總局。

如今南京街頭除了中國郵政布設的郵局、郵筒處,還有民國時期留存下來的郵局、郵筒。其中夫子廟郵局、大馬路62號郵局、新街口郵局以及中山陵“陵園郵局”,是南京留存最為完好的“民國郵局”。建于1934年的陵園新村郵局,是當年為出入陵園新村的國民黨達官貴人提供郵政服務的專用郵局,因離美齡宮不遠,宋美齡經(jīng)常來這里郵寄信件,人們又把它叫做“美齡宮郵局”,由著名建筑師楊廷寶設計。2012年,南京市對該郵局進行修繕,將其改建為民國郵政博物館。如今,博物館里還有一封貼了12枚郵票的老信件,因當年戰(zhàn)事頻繁,郵運不暢,這封信最終沒有被寄到目的地,而是滯留在了郵局里。博物館內陳列著一封家書復制品,是朱自清父親1928年在揚州寫給朱自清的,“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讀著這封家書,朱自清悲從中來,后來就有了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侗秤啊?。所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此時歲月靜好,站在館內讀著當年的信,深刻感受到彼時戰(zhàn)火連綿,親人間對彼此有多牽掛,對彼此的消息有多期盼。

南京最老的郵局在哪?可能不少人會想到新街口郵局。其實,新街口郵局在民國時是銀行,正宗的“最老郵局”是位于建康路110號的“南京郵電局舊址”。它曾有過三個名字:奇望街支局、建康路郵政支局、夫子廟郵局。它最早叫奇望街支局,由英國人于1919年開始設計建造, 1923年1月1日建成開業(yè),是目前南京年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郵局之一。如今這里復原了民國時期的郵局風貌,大廳營業(yè)柜臺也是沿用老舊的木式柜臺,柜臺背后的墻上掛著復古的木質匾額,上題“夫子廟郵政局”六個字,墻上還掛了十幾幅民國郵筒、郵亭、郵政大樓的老照片。

南京還是全國率先開設汽車行動郵局的城市,1947年3月由江蘇郵政管理局首創(chuàng)。汽車行動郵局如公交車一般逐站停靠,車身開窗,車內郵務員、司機、辦公桌椅等一應俱全,為附近機關、學校、居民提供辦理收寄各類普通、航空、掛號、快遞郵件,并有小款匯票等各項業(yè)務。其中一號汽車行動郵局經(jīng)停地點為:回龍橋—薩家灣行政院—薩家灣交通部—大方巷兵工署—西康路監(jiān)察院—東瓜市金陵女大—天津路金陵大學—成賢路教育部—試院路考試院。南京汽車行動郵局十分便利,提高了郵件運輸速度,也讓老百姓郵寄更便捷,在全國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各地紛紛效仿。1947年6月,上海開設汽車行動郵局,隨后全國各大城市相繼開設。

劉元《老南京三百六十行》漫畫集中有一幅“代寫書信”的漫畫,其文字是這樣介紹的:代寫書信的人在郵局門口,或者在城門口,以及其他鬧市街口,擺一張條桌,兩張板凳,就可以工作了。只不過是要在桌上放一塊“代寫書信”的牌子。民國時期中華路郵局門口的書信攤有一溜排,夫子廟廣場也有好幾張桌子。不過老先生都是用毛筆書寫,信紙上一排排豎行小楷,顯出寫信的老先生書法功底不凡。后來代寫書信的老先生們都開始用鋼筆了,那時叫自來水筆。在中華門城門口代寫書信的攤子一直沒換地方,農(nóng)民進城,馬上就有人為他們寫信,那些農(nóng)民是十分高興的。水西門、通濟門等地都有代寫書信的攤子。郵局門口的生意最好,以四五十歲的婦女居多。她們一般都梳著巴巴頭,穿著大襟斜扣襖,說起話來“啪啪啪啪”的,像放機關槍似的直響。老先生邊聽邊問,筆下不停地寫,等婦女講完了,信也寫好了。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边@句話出自詩人木心的《從前慢》,表達了一種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如今,人們通過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方式快速地交流和傳遞信息,思念和離別也變得更加快捷和方便。也許你的第一封情書是從郵筒寄出的,也許你創(chuàng)作的第一篇稿件是從郵筒發(fā)出的,也許“內有照片,勿折!謝謝!”“內詳”這些信封背面的文字帶給你的驚喜和快樂,你已經(jīng)不記得了。

楊應奇 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報》原首席記者、江蘇記者站站長。現(xiàn)工作于江蘇省紀委監(jiān)委駐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紀檢組。著有作品《閑數(shù)落花》等。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