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入駐抖音,發(fā)布200多條視頻,擁有近2000萬粉絲,這樣的數(shù)據(jù),對一位網(wǎng)絡平臺美食博主而言,是相當不錯的成績;對一位跨界當美食博主的大學教授而言,更是了不起的突破?!段疑暾埉斀K省省飯課代表》《不吃香菜竟然和基因有關(guān)?》《任何人錯過羊肉的美味我都會傷心的OK?》,別人花錢吃東西,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張良仁花錢邊吃邊講,視頻本身雖無法填飽你的胃口,美食背后的歷史故事卻能充實你的精神世界。
為了做好賬號,張良仁重新認識了居住近十年的城市南京。他常戴一頂灰色鴨舌帽、背一只黑色書包,以“孤獨的美食家”形象穿梭在街頭巷尾的煙火小店,并孜孜不倦地講述食物背后源遠流長的歷史。如他的視頻主頁個性簽名所寫:“不會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學習知識就像品嘗美食,一道菜品就是一段歷史。談到酸筍,秦漢時便有百姓腌制,吃酸筍可比吃螺螄粉要早;一籠小籠包,能被他嚼出近一千年的歷史,追溯到宋朝廣受歡迎的“山洞梅花包子”;許多人認為方便面是日本人發(fā)明的,實際上早在十八世紀,我國書法家伊秉綬便陰差陽錯發(fā)明了方便面的前身伊府面……
當下,跨界之風吹遍社會方方面面。張良仁的“跨界”,是將“主業(yè)”與“副業(yè)”相融相生的廣博視野,將考古、美食與教育塑造成了一個閉環(huán),也描摹出一條邏輯主線——時代變遷、歷史發(fā)展固然聲勢浩大,但百姓的一飯一粥、市井的人間煙火,才是歷史得以存續(xù)的原因。
在這個“斜杠”人才輩出的時代,高校教師在“花式整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正如張良仁所言,“這個世界有很多的樂趣,保持好奇心,只要你肯挖掘,就能獲得”。45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院士的顏寧教授,看起來不像個科學家,攝影、唱K、狼人殺樣樣沒落下、樣樣玩得好;哈工大深圳校區(qū)“90后”副教授楊雪梅的“擼鐵招生廣告”引發(fā)關(guān)注,這位平時踏踏實實做學問、業(yè)余勤勉自律忙健身的“另類”導師,立志“要做肌肉含量最高的教授”;中山大學物理學教授何廣平,課堂上是文質(zhì)彬彬的大學教授,課堂外是背著吉他盡情搖滾的樂隊吉他手,嚴謹冷靜的物理學與熱情外放的音樂巧妙互補,實現(xiàn)了精神世界的平衡與充盈……
也有人擔心,學者成為網(wǎng)紅,是否會分散了原本埋頭研究的時間?但就拿張良仁來說,他以一己之力帶火了較為冷門的考古學,不少學生留言想當他的研究生。流量變現(xiàn)以后,還能夠吸引社會力量對考古項目的關(guān)注和支持。因此,網(wǎng)不網(wǎng)紅沒那么重要,成為一個輸出何種內(nèi)容、用流量做何種事情的網(wǎng)紅,才是教授們該思考的事兒。教育絕不只是講課與命題,好老師也嘗試學習與解題,讓“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導師們的走紅,也是一堂生動的“斜杠人生”實踐課?!靶备堋痹蕉?,專注面和情緒出口就越多,精神世界就更不易被外界事物沖擊;“斜杠”越多,價值感和自我滋養(yǎng)就越多,總能收獲興趣與特長完美契合的幸福感;“斜杠”越多,智慧與內(nèi)驅(qū)力就越多,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不務正業(yè)”的教授,更是一個用洛陽鏟挖開知識邊界的破壁者,在“教授—博主—食客”的角色切換中,解鎖更多人生可能性。撰文丨椿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