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欧美日韩va免费视频,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熟妇人,中文字幕人妻高清乱码

首頁 > 新聞中心 > 文娛

面對面 | 游牧音樂家烏仁娜:世界就是我的“牧場”

來源: 紫牛新聞

2025-07-24 16:04:00

烏仁娜·察哈圖姬,你可能不認識她,但一定聽過她的歌聲。早在上世紀90年代,烏仁娜的歌聲就通過電視廣告走進千家萬戶。2003年,隨著烏仁娜在國際聲名鵲起,索尼DV廣告中也出現(xiàn)了她的代表作《Hodoo》。

烏仁娜被譽為“來自草原的靈魂歌者”,歌聲里流淌著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的生命律動;她的演出足跡超90個國家,她將整個草原的寬廣和人們對草原的向往傳達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觀眾在她的歌聲中好像去過無數次草原。

解飛 攝

她的人生故事更是傳奇,是文藝創(chuàng)作都難以想象的劇本——未受過正統(tǒng)的音樂學院聲樂訓練,卻從遼闊牧場的馬背,去到了上海灘的高樓大廈,再到縱橫歐洲的舞臺,她帶著她的音樂跨越了地理與文化的邊界,融入了世界音樂的洪流。

7月中旬,《聲之靈》烏仁娜2025音樂會登陸南京保利大劇院。演出間隙,揚子晚報/紫牛新聞對這位傳奇歌者進行了專訪,聆聽她關于音樂、故鄉(xiāng)與生命遼闊性的獨特哲思。

實習生 江雪顏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創(chuàng)作時總會想起草原上的日子”

Q:這是您第一次來南京嗎?

烏仁娜:是第一次來南京演出,這次南京保利大劇院的音響調得特別好,我唱得也很舒服。南京觀眾很年輕很熱情又很專注。

Q:看來您的音樂跨越了代際。這次巡演有沒有做一些特別設計?

烏仁娜:這次巡演主題是“聲之靈”,是我的純人聲新專輯。

Q:樂迷們統(tǒng)計過,您統(tǒng)共也就出了八九張專輯,相當“低產”。

烏仁娜:???那你們想聽更多嗎?我不確定呢。我認為,很多事情都要順其自然,尤其是音樂創(chuàng)作。我不能給自己定一個“每年必須出一張專輯”的目標,這樣會束縛住我對音樂的感覺,會影響那種本真的流動。我這些專輯都是慢慢積累、斷斷續(xù)續(xù)完成的,很少一氣呵成。

老虎上樹_白川 攝

Q:雖然您這么說,但樂迷們肯定期待新作。這張《聲之靈》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哪里?

烏仁娜:它的根,深扎在我的童年記憶里。

我常常想起小時候在鄂爾多斯草原的日子,我們草原孩子都要騎馬放牧,在馬背上的漫長時光,除了唱歌,好像也沒別的事可做。唱歌是一種本能,也是與天地對話的方式。

這種最原始、最純粹的發(fā)聲狀態(tài)也有很多效用。巡演時常有父母告訴我,孩子哭鬧或不肯睡覺時只要播放我的音樂,小家伙很快就安靜下來。

我還收到一些聽眾郵件,他們說:“烏仁娜,你肯定不認識我,但我是聽著你的音樂長大的,我媽媽在我小時候就經常給我放你的歌。”

老虎上樹_白川 攝

Q:這些反饋太溫暖了。所以《聲之靈》某種程度上也是您將這種撫慰人心的力量,特意集結,獻給當下忙碌都市人的一份禮物?

烏仁娜:可以這么說吧。在這個快節(jié)奏社會里,大家內心深處其實很需要一些安靜的時空,需要能讓人沉靜下來、回歸內心的聲音。我希望《聲之靈》能提供這樣一個“聲之境”。

Q:您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特別的音樂天賦的呢?

烏仁娜:唱歌對我們草原上的人來說,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我姥姥的歌聲極其動人,我童年記憶的一部分就是姥姥的后背,她背著我去草原找羊群,一邊找一邊唱。

我們蒙古人習慣背孩子,我趴在姥姥背上時的視角和她幾乎是一致的——我能看到從草叢里竄出來的野兔以及其他小動物,還有成百上千種的花草……一個同樣廣闊的世界?,F(xiàn)在很多人習慣把孩子抱在胸前,孩子只能看到大人的臉和表情,接收到的信息就很有限。

而且姥姥唱歌時胸腔與后背的震動,也能最直接最清晰地傳遞給我,這帶給我安全感。

Q:您現(xiàn)在遠離草原,生活在歐洲,懷念過去的草原生活嗎?

烏仁娜:很懷念。以前我每年至少會回草原四五次。我現(xiàn)在主要住在意大利,雖然不是草原,但也是在很親近大自然的環(huán)境里。有時候朋友來看我,我在家給他們發(fā)定位,他們都找不到,因為周圍都是森林。

Q:您提到很多孩子聽著您的專輯長大。當您在創(chuàng)作、制作這些專輯時,會不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在草原上歌唱的情景?

烏仁娜:會,這種連接非常自然。我內心充滿了感激——感激廣袤的大自然,也深深感激給我唱歌天賦的父母。我的很多曲子是在某個瞬間、某個情境下自然而然“流淌”出來的。這種感覺很難用語言精確形容,但它就是那么遼闊,那么豐富。

在我的每一場演出中都會特意安排一個環(huán)節(jié)——與在場觀眾一起即興創(chuàng)作。這就像是我送給那一晚、那一個特定時空里觀眾的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

“在諸多奇跡中,我從草原走向世界”

Q:您描述的畫面太生動了?;氐阶畛醯钠瘘c,當年獲得去上海學習音樂的機會,是不是非常難得?

烏仁娜:那絕對是我人生里的第一個奇跡。雖然我從小就愛唱歌,但也就是在鄉(xiāng)親們的婚禮、聚會時唱唱。上中學時爸爸帶回來一個小揚琴,我就用它彈奏我們的民歌,自己摸索著玩。

后來認識了一位藝校老師,我?guī)退铱春⒆樱齽t給我上音樂課。她的丈夫是上海人,一段時間后他們一家搬回上海。沒想到,兩個月后我收到他們發(fā)來的電報,老師讓我去上海!她家孩子回到上海后一直哭鬧,吵著要找“小娜姐”。加上老師認為我在音樂上確實有點天分,就讓我去考上海音樂學院揚琴系。

Roberto Moretti  攝

Q: 現(xiàn)在回頭看當初這個決定,是不是很想為勇敢的自己點贊?

烏仁娜:是啊。那時我才十八九歲,連漢語都不怎么會說。上海音樂學院對我來說,更像是天邊另一顆星星那么遙遠。家里人都不放心,不同意我去,但我想,既然上天給了機會,無論如何都要去試試。

我一個人去上海,一下火車就嚇壞了。天吶,太多人了,樓那么高那么密,感覺整個世界都在旋轉。那種沖擊感,我到現(xiàn)在都還記得。

Q:您在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習經歷,與傳統(tǒng)的學院派路徑不太一樣?!胺强瓢唷钡谋尘笆遣皇欠炊闪四魳分歇毺伧攘Φ膩碓?,一種優(yōu)勢?

烏仁娜:對,所以我才更好地保留了音樂最本真、最原始的那部分。

Q: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yè)后,您就直接去了歐洲發(fā)展嗎?

烏仁娜:先到內蒙古歌舞團工作了一段時間。出國的契機,是我和幾位德國音樂家組建了“高山流水”樂隊,去歐洲巡演。

那之后,我的生活軌跡就變成了在歐洲不同國家和城市之間流轉,不停地換地方生活和工作。

Q:初到歐洲的音樂之旅順利嗎?

烏仁娜:起步當然不容易,但每一步都有意義。在柏林時,我拿著自己的音樂小樣磁帶,復印了很多介紹資料,騎自行車穿梭在柏林的大街小巷,去不同的音樂廳、Live House毛遂自薦,尋找演出的機會。就這樣一點一點開始。

我的第一場正式演出在一個教堂里,坐滿的觀眾給了我很大信心。然后一場接一場的演出邀請就來了。

Q:最近幾年,有不少來自草原的音樂人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比如在音樂綜藝節(jié)目中大放異彩的“安達組合”。你如何看待這個現(xiàn)象?

烏仁娜:我和安達組合是很好的朋友,他們主要在北美演出。很高興看到像安達組合這樣優(yōu)秀的團體走出來,我們56個民族擁有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音樂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和喜愛,世界也需要更多這樣新鮮的面孔和聲音。

Q:那如果有機會,比如有綜藝節(jié)目向您發(fā)出邀請,您會考慮參加嗎?會排斥這種形式嗎?

烏仁娜:我不排斥任何可能性,關鍵要看具體的條件和環(huán)境。如果節(jié)目能給予我足夠的音樂自由度和表達空間,我覺得可以去看看,嘗試一下。我的態(tài)度是“順其自然”。

Q:您不僅在音樂領域深耕,也與電影藝術有交集。您還深度參與了電影《臍帶》的音樂創(chuàng)作?

烏仁娜:是一次奇妙的際遇。這部電影的導演喬思雪在法國留學期間就一直聽我的音樂,這些音樂陪伴了她,也激發(fā)了她創(chuàng)作《臍帶》這個故事。后來有朋友介紹我們認識,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的氣質和情感,為電影選了5首我的原創(chuàng)音樂作插曲。

Q:更早之前,您就出演了電影《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

烏仁娜:這個緣分就更奇妙了。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德國慕尼黑逛街,偶然走進一家賣蒙古羊絨衫的小店。店主認出了我,跟我說他有個做電影的朋友一直想認識我,電影《哭泣的駱駝》就是她拍的。巧的是,我正好看過這部電影。

于是我和導演就認識了,后來我搬去埃及,導演又專程跑到埃及來找我。我們聊了很久很久,我說從音樂的角度,我特別欣賞馬,它們聰明有靈性,我喜歡創(chuàng)作和馬有關的歌曲。然后我們就聊到了蒙古族一首非常古老、流傳甚廣的民間敘事詩《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深入交談后我們最終決定以這首古老的敘事詩為載體,創(chuàng)作一部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電影。

Q:真是不可思議!你的人生真是充滿了戲劇性。

烏仁娜:是啊,所以我總是心懷感激,感激所有遇到的人和經歷的事。

Q:您自由穿梭在中國文化、歐洲文化乃至更廣闊的世界文化之間,這種自如感是如何做到的?似乎沒有任何文化隔閡能阻礙您?

烏仁娜: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心底里把整個世界都當成了我的牧場吧——無邊無際和遼闊,是我對這個世界最深刻的感受。音樂就是我在這個遼闊“牧場”里的語言和足跡。

Q:很多有民族背景的藝術家會致力于為家鄉(xiāng)、為本民族的文化傳承做一些具體工作,比如系統(tǒng)地搜集、整理民歌。您未來會有類似的計劃或打算嗎?

烏仁娜:其實這項工作,我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做了。如今有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年輕人、音樂家也在做同樣的事情,而且做得很棒。正因為有這么多人的努力,音樂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寬廣。

(本文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