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6 日晚,革命題材劇《陣地》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拉開帷幕,兩集連播的熱度與騰訊視頻、愛奇藝、咪咕視頻的同步上線,迅速點燃收視市場。中國視聽大數(shù)據(jù)(CVB)給出的成績單尤為亮眼:首播兩集平均收視率 3.059%、收視份額 13.074%,強勢登頂同時段收視榜首,更成為 2025 年首部首集收視即突破 3% 的革命劇。這部由錢林森編劇、高希希執(zhí)導,馮紹峰、李晨、徐璐等實力派演員領銜主演的作品,并未止步于收視熱潮,更以題材破冰之勢,用影像為觀眾具象化解讀了文化抗戰(zhàn)的三重核心價值,填補了同類影視創(chuàng)作與歷史科普的雙重空白。
在以往影視敘事中,文化抗戰(zhàn)多作為武裝抗戰(zhàn)的陪襯,鮮有作品將其作為核心主題深入挖掘;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相關記載,也常因篇幅所限顯得零散模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陣地》以 “文化抗戰(zhàn)” 為絕對主角的創(chuàng)作選擇,兼具題材開拓與歷史還原的雙重價值 —— 它不僅讓一段被忽視的抗戰(zhàn)記憶走向臺前,更用可感的故事證明:正如毛澤東同志在劇中所言,武裝抗戰(zhàn)與文化抗戰(zhàn)是抵御外敵的 “兩支大軍”,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凝聚共識:全民族抗戰(zhàn)的 “精神粘合劑”
民族危亡之際,如何將四分五裂的力量擰成一股繩?《陣地》用《救亡日報》的誕生與發(fā)展,給出了文化抗戰(zhàn)的第一重答案:以思想共鳴凝聚抗戰(zhàn)合力。
九一八事變后日寇步步緊逼,瓦窯堡會議確立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亟需具象化的載體傳遞到全民心中。劇中,周恩來同志在李克農(nóng)、安娥陪同下秘密會見夏衍,敲定創(chuàng)辦《救亡日報》的關鍵決策:任命郭沫若為社長、夏衍為總編輯,讓這份報紙成為 “克敵制勝的輿論武器”。這份報紙的版面,恰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生動縮影:既有宋慶齡、何香凝等名流巨匠的深刻洞見,也有任素寧這樣進步青年的熱血吶喊。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聲音在此匯聚,共同指向 “驅(qū)逐日寇、保家衛(wèi)國” 的核心共識。
當《救亡日報》在校園中傳閱,任素寧筆下 “無國則無家” 的文字直擊人心,讓年輕學子們幡然醒悟:所謂歲月靜好,皆需山河無恙為前提。于是,捐款捐物支援前線者有之,毅然投身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慷慨赴死者亦有之。文化在此刻化作最有力的動員令,將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普通民眾等所有愛國力量牢牢凝聚,為武裝抗戰(zhàn)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與物質(zhì)支撐。
輿論交鋒:戳破謊言的 “真理手術刀”
“我們的軍隊到中國來,是為了拯救苦難的中國。”第二集中,日寇這句顛倒黑白的廣播宣傳,被任素寧的父親怒摔收音機斥為 “無恥”,也精準揭露了文化戰(zhàn)場的激烈交鋒:日寇的侵略從來不止于槍炮,更伴隨著輿論洗腦與思想腐蝕。文化抗戰(zhàn)的第二重價值,正在于以真相為刃,刺破謊言迷霧。
劇中日寇一邊揮舞屠刀進攻南京,一邊用 “文明拯救者” 的話術粉飾暴行;汪精衛(wèi)集團則通過《南華日報》等渠道,兜售 “和平投降論”,試圖瓦解民眾的抵抗意志。面對雙重輿論圍剿,《救亡日報》成為反擊的核心陣地:郭沫若、夏衍帶領同仁們 “擺事實、講道理”,用日寇的燒殺搶掠鐵證,駁斥其 “善意侵略” 的謊言;以民族危亡的現(xiàn)實,戳穿投降主義的虛偽。
任素寧的經(jīng)歷更是對謊言最有力的回擊:父母慘死于日寇刀下,逃難途中所見的流離失所,讓她始終緊握筆桿記錄苦難。當同學不解 “都這樣了還寫什么”,她的堅持早已給出答案 —— 文化抗戰(zhàn)的底色,是用文字留存真相,用事實喚醒人心。這種針鋒相對的輿論抗爭,讓正義之聲穿透陰霾,為迷茫中的民眾守住了認知底線。
文明守望:持久戰(zhàn)中的 “文化定盤星”
“文化不亡,中國不亡?!?這句貫穿劇集的潛臺詞,道出了文化抗戰(zhàn)的終極價值:在漫長的持久戰(zhàn)中,以文明的存續(xù)守護民族的根脈。劇中一處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討論引人深思:日寇的全面侵華,不僅是領土的侵占,更是對中華文化的蓄意絞殺,試圖以日本文化 “換血” 中華文明,實現(xiàn)長久統(tǒng)治。
面對武漢不保、半壁江山淪陷的危局,夏衍與郭沫若拜見周恩來,得到的囑托是刊登《論持久戰(zhàn)》。這一情節(jié)暗藏深意:槍炮戰(zhàn)場上的持久戰(zhàn),需要文化戰(zhàn)場上的堅守與之呼應。文化抗戰(zhàn)的持久戰(zhàn),戰(zhàn)的是對文明的信念:當文人墨客以筆為槍,當普通民眾堅守文化記憶,當《救亡日報》的油墨香穿透戰(zhàn)火,就意味著中華文化的火種從未熄滅。
《陣地》沒有將文化抗戰(zhàn)局限于 “寫文章、辦報紙” 的表層敘事,而是追問 “中華文化為何不會亡”:因為有郭沫若、夏衍這樣為真理發(fā)聲的知識分子,有任素寧這樣為真相記錄的青年,更有每一個在苦難中堅守文化認同的普通人。這種對文明根脈的守望,讓持久戰(zhàn)有了精神坐標,也讓民族復興有了文化根基。
從凝聚人心到戳破謊言,再到守護文明,《陣地》用扎實的敘事與飽滿的人物,讓 “文化抗戰(zhàn)” 從抽象概念變得可感可觸。首集收視破 3 的成績,或許正是觀眾對這類 “有筋骨、有溫度” 的革命題材作品的最佳回應。在當下回望這段歷史,《陣地》不僅還原了一段珍貴的抗戰(zhàn)記憶,更提醒著我們:文化從來都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守護文化陣地,就是守護民族的未來。這部兼具思想深度與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無疑已顯露出高品質(zhì)年度大劇的鮮明氣象。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胡妍璐